首页
购课
直播
题库
图书商城
企业团报
资讯
资讯
题库
课程
0
登录
/
注册
学习币:
余额:
我的服务
我的课程
我的题库
我的订单
我的资料
退出登录
一级建造师
招生简章
NEW
资讯
资料
APP下载
工程类
试验检测师&助理
二级建造师
监理工程师
一级建造师
安全工程师
当前位置 >
一级建造师
>
模拟试题
>
水利水电工程
下列材料用量对比关系中,不属于混凝土配合比的是()。
发布时间:2020年05月13日 15:20
中迅网校
阅读量:920
下列材料用量对比关系中,不属于混凝土配合比的是()。
A
浆骨比
B
砂率
C
水胶比
D
水砂比
查看答案
参考答案:
D
参考解析:
。: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,实质上就是确定四种材料用量之间的三个对比关系:水胶比、砂率和浆骨比。
分享到:
上一题:重要建筑物附近的基坑岩石采用爆破开挖时,应先进行()。
下一题:下列水泵类型中,不属于叶片泵的是()。
相关试题
更多...
采用挖坑灌水(砂)时,试坑深度为()。
已有837人浏览
用浆液灌入岩体裂隙或破碎带,以提高岩体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的灌浆属于()。
已有1086人浏览
围堰的水平位移监测宜采用()。
已有923人浏览
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中面板的主要功能是()。
已有739人浏览
某平原地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由大坝、泄洪闸、灌溉涵洞、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,大坝为均质土坝,长1100m,最大坝高18m。其除险加固主要内容:①培厚背水坡土方及加高坝顶;②拆除重建坝顶道路;③新建坝顶混凝土防浪墙;④加固泄洪闸;⑤拆除重建灌溉涵洞;⑥拆除背水坡砌石护坡,重建混凝土框格草皮护坡;⑦拆除迎水面砌石护坡,重建混凝土预制块护坡;⑧新建安全监测设施等。工程所在地区6、7、8三个月为汛期,非汛期施工导流标准为5年一遇,泄洪闸及灌溉涵洞均可满足非汛期导流要求。本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,2011年4月底结束。灌溉涵洞由6节洞身组成,断面尺寸均为12m×4m×3m(长×宽×高),洞内四角设有0.5m×0.5m的贴角,洞身编号从迎水侧至背水侧依次为a~f。工程施工中发生了如下事件:事件一:施工单位根据总体进度目标编制了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,如图5所示。事件二:为确保工期,施工单位在灌溉涵洞洞身施工时配备了3套模板,并制定了混凝土施工措施计划。事件三: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,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,列出了混凝土拌合物可能出现不合格料的情况。事件四:当洞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,监理单位组织进行了涵洞两侧基坑的隐蔽单元工程验收,施工单位即开始进行土方回填。事件五:灌溉涵洞项目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,涵洞洞身为其中一个分部工程。该分部工程共有24个单元工程,质量全部合格,18个单元工程质量等级为优良;主要单元、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共12个,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达到优良的为10个;该分部工程取混凝土事件26组,事件质量合格;机电产品质量合格,中间产品质量全部合格,原材料、金属结构及启闭机制造质量合格;该分部工程施工中未发生过质量事故。问题:1.根据事件一,指出横道图中施工进度计划的不妥之处(不考虑工作持续时间),并简要说明理由。2.根据事件二,为确保工期,指出6节涵洞洞身适宜的施工顺序(用编号表示);说明浇筑止水部位混凝土的注意事项。3.根据事件二,指出每节涵洞洞身适宜的混凝土浇筑仓数及相应部位。4.根据《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》(DL/T5144-2001),分析本工程混凝土拌合物可能出现不合格料的情况有哪几种?5.根据《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》(DL/T5129-2001),指出事件四种涵洞两侧回填土的施工技术要求。6.根据事件五,评定该分部工程质量等级,并简要说明理由。
已有1961人浏览
关于安全防护的说法,错误的是()。
已有61人浏览
《水利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》属于()预案。
已有949人浏览
低水头、大流量水电站,通常选用()水轮机。
已有842人浏览
建设工程程序分为几个阶段()。
已有943人浏览
根据《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(试行)》(水规计[2010]51号),项目后评价中的过程评价包括()等内容。
已有915人浏览
热门资讯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准考证打印入口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准考证打印时间」
· 贵州考区:发布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前【注意事项】
· 江西人事考试网:1名考生成绩作废、证书收回!
· 2025年度一级建造师考试「报名时间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各地领取时间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证书领取方式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成绩管理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合格标准」
·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「题型题量」
微信服务号
微信扫码关注获取福利
热门新闻
考试资讯
报名通知
直播提醒
重要提醒
检测到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
请重新登录
退出登录
重新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