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二【背景资料】某项目部承建一项二级公路新建沥青道路工程,路基宽度12m,指令工期100d,上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(AC-13),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(AC-20);基层采用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,基层宽度10.5m;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。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:事件一;项目部将路面施工分成四个施工段和三个主要施工过程(包括底基层、基层、面层),每个施工段、施工过程的作业天数如表1-1.工程部按流水作业计划编制的横道图如表1-2,并组织施工,基层在常温下需要养护7d。事件二:施工单位确定的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有:压实度、纵断高程、宽度、横坡等。事件三:在路面基层施工完成后,必须进行的工序还有C、D,然后才能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。事件四: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施工前,施工单位编制了现场作业指导书,其中部分要求如下:(1)下面层摊铺采用平衡梁法;(2)摊铺机每次开铺前,将熨平板加热至80℃;(3)采用雾状喷水法,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不粘轮;(4)摊铺机无法作业的地方,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可采取人工摊铺施工。【问题】1.按表1-1、表1-2所示,补画基层与面层的横道图线。确定底基层与基层之间及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流水步距。2.该项目计划工期为多少天?是否满足指令工期。3.补充事件二中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的漏项。4.写出事件三中主要施工工序C、D的名称。5.逐条判断事件四中现场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是否正确?并改正错误。
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25日 15:05 中迅网校 阅读量:19

案例二【背景资料】某项目部承建一项二级公路新建沥青道路工程,路基宽度12m,指令工期100d,上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(AC-13),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(AC-20);基层采用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,基层宽度10.5m;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。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:
事件一;项目部将路面施工分成四个施工段和三个主要施工过程(包括底基层、基层、面层),每个施工段、施工过程的作业天数如表1-1.工程部按流水作业计划编制的横道图如表1-2,并组织施工,基层在常温下需要养护7d。

事件二:施工单位确定的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有:压实度、纵断高程、宽度、横坡等。
事件三:在路面基层施工完成后,必须进行的工序还有C、D,然后才能进行路面下面层施工。
事件四: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施工前,施工单位编制了现场作业指导书,其中部分要求
如下:
(1)下面层摊铺采用平衡梁法;
(2)摊铺机每次开铺前,将熨平板加热至80℃;
(3)采用雾状喷水法,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不粘轮;
(4)摊铺机无法作业的地方,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可采取人工摊铺施工。
【问题】
1.按表1-1、表1-2所示,补画基层与面层的横道图线。确定底基层与基层之间及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流水步距。
2.该项目计划工期为多少天?是否满足指令工期。
3.补充事件二中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的漏项。
4.写出事件三中主要施工工序C、D的名称。
5.逐条判断事件四中现场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是否正确?并改正错误。

查看答案

分享到:

上一题:案例一【背景资料】某路桥施工企业中标承包某高速公路B合同段的路基工程。主线起讫桩号为K1+200~K68+000,主线路线全长66.8km;此地区地形、地质复杂,水田、河塘分布广泛,其中K2+300—K2+569段为高填方路堤,边坡高度为26m,施工方案拟选用粉煤灰作为路基填料,示意图如图1所示。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:事件一;针对K2+600—K2+639段路基回填,施工单位可选择的填料只有湿黏土,决定对填料拌入石灰进行改良。施工现场取代表性的土做A试验确定石灰用量,灰土拌和用路拌法,填筑层厚度不超过Bm,路基质量控制采用了C和D两项指标进行控制。事件二:K13+500—13+610段地基松软,经检测,土体十字板抗剪强度为16KPa,设计文件中的处置方案为振动沉管粒料桩,施工单位认为该方案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,随即提出了变更,将软土处置方案变更为浆喷桩。该变更征得建设单位同意随即应用于该工程。事件三:在K2+300—K2+569施工时,施工单位对该段路堤进行监控量测,并布置了监测点。将边坡挡土墙的观测点布置在挡土墙墙角位置。事件四:路基完成后,竣工验收由批准工程设计文件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主持,主要是全面考核建设成果,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,确定工程质量等级。详细核查了交工验收的工程竣工文件,该工程交工验收工程质量得分88,质量监督机构工程质量鉴定得分91,竣工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质量评定得分90。【问题】1.该项目粉煤灰路堤填料在正式使用前要对填料做哪些试验?2.写出图中序号2、4的名称及作用。3.事件一种A、B、C、D的名称。4.事件二中,施工单位提出变更的处置方案是否合理?说明理由。5.事件三中,路堤安全监控量测的项目有哪些?挡土墙的观测点布置是否合理?6.计算事件四中竣工验收的分数并判断等级。 下一题:案例三【背景资料】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桥梁工程,两岸为两座6×80m的连续刚构钢-混凝土组合桥梁,中间是一座跨径为130m的刚架拱桥。该拱桥下方有铁路线路通行,设计单位针对连续刚构设计了悬臂拼装工艺。针对拱桥设计了转体施工工艺,先在岸边的简易支架上组装钢管混凝土骨架和现浇10cm底板混凝土,通过张拉4根直径25mm拉杆钢筋,使桥体与支架脱离形成转动体系,转动体系是支承在桥台基础上的钢筋混凝土磨心球鞍上。拱桥转体施工现场布置图如图所示事件一:刚构桥悬臂拼装施工包括块件的预制、运输、拼装及合龙,编制的施工方案部分内容摘录如下:(1)起吊和场内移运作业节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%方可进行。(2)组合节段的存放高度不宜超过三层、节段的存放时间宜不超过90d。(3)节段起吊安装前,应对起吊设备进行全面安全技术验收,并应分别进行1.1倍设计荷载的静载和1.25倍设计荷载的动载试验。事件二:连续刚构主梁合龙段拼装时,工艺流程如下:合龙段起吊就位→A→湿接缝预应力管道连接→穿合龙预应力束→安装湿接缝模板→B→张拉预应力束→C。事件三:拱桥转体施工工艺流程包括:①拱段拼装及现浇②支架拆除③转动④张拉扣索⑤拆除扣索⑥合龙。事件四:针对拱桥转体施工,合龙前对拱段进行监测,当合龙段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D时拆除扣索。【问题】1.根据转体施工现场布置示意图判断该转动体系的类型。2.逐条判断事件一的内容是否正确,若不正确请改正。3.写出事件二中A、B、C的内容。4.针对事件三转体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排序(写出序号即可)。5.事件四中转体合龙前监测的内容有哪三项?D的数值是多少?
相关试题
重要提醒
检测到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
请重新登录
退出登录重新登录